元否の部落格

思考的积累

· [元否]

我认为补充深度的方法是培养主题探索的习惯。正如“鸡尾酒效应”,人只有在特定主题下才能关注到那些平时接触不到的信息。所以,我们平时就必须大量地进行主题探索,提前做足准备。这样,才能在遇到问题时产生强烈并且有深度的思考。

一开始面对这个疑问时,很多人会说,可能是平时积累不够,看得书不够、事情做得不够、修炼得不够。只要你坚持下来,随年龄和智慧的增长,思考也会慢慢有深度。

这话听着正确,可总少了一些可行动的方向,就像投资里永恒的真理——“低买高卖”。

我试图回顾一下,思考这个行为来自于对过往经验的认知。似乎从上学开始,我们总是以记住知识为主。而学校也基本是这么一个画风:语文背课文,数学背公式,英语背单词…… 我们在学习一门课的时候,总是在记住某个知识或者某个问题的答案,而很少去思考问题本身。所以,在“思考”的认知上,过往经验通常是言行不一的:思考很重要,但很少去思考。

这样言行不一的后果就是,进入社会后,我们很容易遭受欺骗:比如我们想了解经济到底如何了,大概率看到的是“整体稳中向好”的报道。正好没有思考的习惯,我们也甘愿觉得的确如此,都不会去求证一下到底怎么就“稳中向好”了。

2004 年,全球最大电脑制造商戴尔爆出了很多丑闻和经营性难题。时任 CEO 的罗斯林是一位具有长期战略眼光的领导人。但在这个事件中,人们把戴尔发生的所有负面事件都和罗斯林本人联系起来,认为以上的种种结果都是他一人造成的。领导能力不行,那么理应下台。

这是一种简单关联的思维,它暗含一个假设:一家公司的成功与否,与其领导者息息相关。所以经营不善的戴尔,必然是因为罗斯林的领导能力不行。但这只是一种毫无事实根据的快思考,甚至提出观点的人们都不想去验证,是否真的有证据能证明这个假设。他们急着对罗斯林破口大骂,认为破除戴尔困局的唯一结论就是让罗斯林滚蛋。

好在戴尔的创始人并没有这么做,他顶住了舆论的压力,并且给与了罗斯林信任、时间和帮助。结果没过几年,戴尔又重现了它的辉煌。

回顾这个困局,戴尔的创始人在出现风波时,就第一时间集中注意力,去寻找那些不知道或是缺失的信息,为此更是重资成立了专项调研小组。结果发现无论是丑闻还是经营性问题,都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与罗斯林无关。小组的结论是,当下最优策略是协助罗斯林去解决这些戴尔积累已久的问题。这其实就是一种带有行动基因的慢思考,它是基于事实信息和验证,最后才做决策的思考方式。

所以,当我们自然快速地得出一个结论时,心中一定要有所警惕:是不是过去的刻板印象发挥了作用?自己有没有深入地去研究、去收集事实信息并加以验证?

我们也可以用几个问题来质疑直觉: - 直觉的结论是什么? - 有什么事实信息支撑着这个结论? - 直觉的结论与事实之间的联系是合理的吗?

这些问题会让人做决定的心立即冷静下来——至少搞清楚问题,才不会拍脑袋做决定。而思索这些问题,并且收集证据的过程也就是我们真正主动思考的过程。当我们投入时间,认真去甄别信息、验证信息,“思考的深度”也就开始出现了。

最后,以一个求职掉进误区的例子来结尾:我们找工作时,总想着一份简历投递多个岗位。一旦没有获得面试邀请,就会下意识地认为是因为简历不行或者对方根本不诚心招人。但实际上,招聘需求写出来就是为团队找到匹配的人。所以,如果简历与招聘需求的匹配率越高,那么面试邀请率自然也就越高。但从简历主动匹配用人要求的过程,需要我们在招聘市场上花大量时间进行信息收集和验证。而很多人却“懒”得这么做——他们往往拥有僵固的思维,认为直接在简历上修改更有效些,十分可惜。